传统文化润校园,粘土塑出节气美 | 三年级美术研究课
来源: | 作者:美术书法组 | 发布时间: 2025-11-27 | 72 次浏览 | 分享到:

新课标理念下的艺术课程聚焦学生艺术体验,明确美术课程开发需以实践为核心导向,将艺术思考转化为创造力与审美判断力。11月20日,我校开展了一堂充满文化韵味的三年级美术研究课。教学副校长管艳全体美术教师共同参与听课评课见证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的精彩融合。

郝紫伊老师在本次研究课上执教了《让节气文化“活”起来》这一课。课堂上,郝老师以二十四节气这一传统文化瑰宝为核心,搭建起文化与艺术的桥梁,带领学生开启了一场穿越四季的审美之旅。课程伊始,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四项趣味学习活动,师生共同梳理四季节气的知识体系,深挖其背后的时间智慧与文化内涵。为激活学生创意思维,课堂采用头脑风暴形式,鼓励大家畅聊不同节气的代表性元素,并结合校园实景展开联想,让抽象的文化知识与具象的生活体验紧密链接。


创作环节中,学生们以手中五彩的黏土为媒介,将头脑中对特定节气的理解与想象转化为立体、生动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学生扎实的动手能力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更传递出对传统文化的个性化解读与热爱。


课后,郝紫伊就本次研究课进行了课后反思,全体美术老师围绕课程展开热烈研讨。管艳在点评中肯定了课程的鲜明亮点:以节气为主线,融合多媒体技术与创意实践,层次清晰、氛围活跃。她进一步建议,若在节气审美与文化解析中适当融入相关古诗词元素,不仅能够增强课堂的诗意氛围,还能使学生在多重审美体验中,更深刻地理解节气背后的文化意蕴。她强调,这样的教学探索能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传承意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

此次美术研究课创新地将课堂延伸为“陶瓷艺术馆”,让有限的校园空间变身无限的艺术实践场。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将体验转化为扎实的美术素养,也为我校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生动范例。